【 “机”具卓越,“械”逅匠心】张红军:机械工程系工匠劳模风采录(二)

发布者:胡枫发布时间:2025-04-27浏览次数:52

一、扎根一线,平凡岗位上的非凡成长

2001年,张红军从湖南老家踏上南京钢铁的土地,成为转炉筹建团队的一员。初来乍到,他从最基础、最艰苦的工作干起,拉板车、捡钢渣,跟着师傅在高温与噪声交织的环境里学习看火辨温,在1600℃钢水前一盯就是三年,通过观察火焰浓疏、钢水颜色变化,逐渐练就“误差不超过30秒”判断出钢时间的“火眼金睛”。凭借着在理论考试中的出色表现,结合日常工作中的认真观察,车间领导决定将首次启用150吨转炉吹炼第一炉钢水的重任交给他。操作室里挤满了关注的目光,张红军顶着巨大压力,成功生产出第一炉钢,完成企业从30吨小转炉到150吨大转炉的历史性跨越,该日也被载入南钢产业升级史册。

  二、技术攻坚,破解“钢铁界钻石”的中国密码

九镍钢,因其能在零下160℃的超低温环境中仍保持卓越韧性,被誉为“钢铁界钻石”,但其核心技术长期被国外垄断。2013年,张红军主动挑起“控磷”攻关重担。镍合金成本高昂,且没有成熟工艺可供借鉴,他带领团队从普通钢材试制起步,开启了漫长而艰难的探索。经过无数次试验,张红军发现九镍钢生产的难点在于需将磷含量维持在极低水平,而“控磷”的关键在转炉工艺。在反复的摸索中,他和团队独创“超低磷钢单渣法生产工艺”。这一过程困难重重,要达到的条件十分苛刻,每一次试验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时间,面对一次次失败,团队没有放弃。历经一年零三个月的不懈努力,他们终于攻克九镍钢“卡脖子”难题,将磷含量稳定控制在0.008%以下,达到国际顶尖水平。随着九镍钢技术的突破,南钢九镍钢年产能突破10万吨,国内市场占有率超60%,彻底终结进口依赖,支撑“蓝鲸一号”海上钻井平台、“华龙一号”核电项目等大国重器的核心材料供应。在九镍钢技术攻关后,张红军并未停下脚步,又耗时近10年参与转炉冶炼周期攻关,将单炉冶炼时间从41分钟压缩至37分钟以内,生产效率提升近10%,吨钢成本显著下降,持续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。

三、匠心传承,做职业教育的“铺路石”

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要让更多年轻人接过创新的接力棒。”秉持着这样的理念,张红军将一线经验转化为育人实践,成为职业院校学生的“校外导师”。他领衔“张红军技师创新工作室”,完成26项技术攻关课题,培养20余名技术骨干,其中5人获“江苏省技术能手”称号,工作室获评“全国工人先锋号”。他积极参与“现代学徒制”人才培养,年输送合格炼钢工超500人,成为“校企双元育人”的标杆案例。 

四、钢铁精神照亮青春之路

张红军常说:“钢的纯度决定国之重器的高度,人的纯度决定人生价值的厚度。”从炉前学徒到全国劳模,他用24年诠释了“执着专注、精益求精、一丝不苟、追求卓越”的工匠精神。更用技术突破证明:在平凡岗位上深耕细作、勇于创新,同样能成为支撑大国重器的“钢铁脊梁”,致敬!这位在炉火中淬炼青春的“钢铁诗人”,用匠心为职业教育书写了最动人的注脚!

图:顾航

文:顾航

审核:胡枫